官方微信
登录
注册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分类信息
房源中心
租房
跳蚤市场
活动
新闻
加国
大多
美国
环球
经济
时政
娱乐
地产
信息
房源
新盘
家庭旅馆
跳蚤市场
拼车
折扣
机票邮轮
生活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旅游天地
大多生活
房产楼市
北美股票
房东信息
税务理财
健康锻炼
交友征婚
法律求助
加国新闻
大多新闻
美国新闻
环球新闻
经济观察
时政频道
财经资讯
娱乐八卦
生活百态
史海钩沉
健康养生
国际体坛
城事杂谈
大多生活
旅游天地
房产聚焦
税务理财
北美股票
子女教育
房东信息
健康锻炼
移民留学
体育娱乐
婚姻生活
宠物乐园
我爱我家
流行时尚
交友征婚
法律求助
便民信息
黄页
机票邮轮
求职招聘
换汇交易
拼车中心
商家折扣
二手车
非诚勿扰
周边游
扫一扫,关注我们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加国新闻
大多新闻
美国新闻
环球新闻
经济观察
时政频道
财经资讯
娱乐八卦
生活百态
史海钩沉
健康养生
国际体坛
城事杂谈
大多生活
旅游天地
房产聚焦
税务理财
北美股票
子女教育
房东信息
健康锻炼
移民留学
体育娱乐
婚姻生活
宠物乐园
我爱我家
流行时尚
交友征婚
法律求助
便民信息
黄页
机票邮轮
求职招聘
换汇交易
拼车中心
商家折扣
二手车
非诚勿扰
周边游
加国同城
»
论坛
›
多伦多华人论坛
›
活动聚会
›
林世钰 | 立秋,故乡一座北宋的廊桥消失了 ...
发帖
查看
201
回复
0
林世钰 | 立秋,故乡一座北宋的廊桥消失了
青青草
青青草
当前离线
积分
4257
1218
主题
0
回帖
425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257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13 18:14:17
|
来自:北美地区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伤心桥下碧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图片来自网络)
立秋那天,故乡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廊桥毁于一场大火,我的心碎了。
从记事起,它就一直安卧在清溪的碧波上,竹林的翠绿间。我曾经在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时期行走其上,从一个脆生生的小姑娘,走向一个青丝染霜的中年女生。
每次回家,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去看它一眼。看到它还在那里,我就感到心安。它让我相信,不管世事如何变迁,世界怎么改变,不管我行多远的路,看过几座山头的云,生活经历怎样的不堪,在故乡,总还有这样一座桥,静静等待我的归来。它从不看重我的成功或失败,只是用温柔的碧波和凉爽的溪风拥抱着远游归来的孩子。
可是,那一天,故乡的友人却告诉我,这座桥没了。它毁于一场原因不明的大火。他发来的视频中,火光冲天,廊桥已经变成一条吐芯狂舞的火龙。不一会儿,火龙呲溜一下,整个身子扑腾到水里。火光映红了整个河面。
千年古桥,毁于一旦。痛哉痛哉!(图片来自网络)
刹那间,桥墩上空荡荡的,像刚刚被野蛮拔牙的牙床,残留的疼痛那么清晰。隔着浩瀚的太平洋,隔着八千里路云和月,我都能感觉到那种锥心的痛。
我是在去纽约接女儿的路上得知这个消息的,顿时泪如泉涌,纽约的街景在我眼里变得模糊起来——为什么要夺去我与故乡不多的连接,为什么要夺去我在这个乱世可以依赖的不多的安宁?
接上女儿回新泽西的路上,我都在和她聊这座桥的前世,以及从桥上走过的我家族四代女人的今生。
这是最后的廊桥遗梦了。
1.一座桥的前世今生
桥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万安桥,坐落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始建于北宋,迄今有九百多年历史。
我行过世上许多桥,观过世上许多云,喝过世上许多酒,但它是我此生见过的最悠美的桥,桥亭上流荡的云,是我见过的最轻盈的云,用河水酿成的米酒,是我此生喝过的最甘甜的酒。
我是多么爱它,一座横跨于生命整个历程的桥。
这座桥虽然叫万安桥,但是命运多舛。明末,“戊子盗毁,仅存一板”。清康熙47年,它曾遭过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修。26年后,再次遭到盗焚,只能架木代渡。道光25年(1845年),复建为34开间136柱桥屋,民国初又被烧毁。民国21年(1932年)再度重建,桥身向右岸延伸为38开间156柱,桥西北修了重檐桥亭。
经过历代修葺,至我出生之时,它桥长98.2米,宽4.7米,桥面至水面8.5米,非常大气,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最长的木拱廊桥。远远望去,如长虹卧波,蛟龙出海,环桥皆苍翠,煞是美丽。
廊桥平素的模样。(图片来自网络)
对于我来说,这座我记事起就存在的桥,在这个“万物随转烛”的乱世,是一个变化中的不变,不确定中的确定。
1990年,它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次年被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它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谓是国宝级廊桥。
它最独特的地方在于编木为桥,整个桥身都是用木头架起来的,没有一钉一铆。在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有一个建造汴水虹桥的画面。《东京梦华录》曾记载:“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如飞虹。”随着宋室南迁,木拱桥在北方几乎绝迹,学术界一度以为失传。上个世纪80年代,专家在闽浙一带惊喜地发现了众多“编木为桥”的木拱桥,算是汴水虹桥的2.0版。
闽浙古廊桥被桥梁专家茅以升称为中国桥梁史上的“侏罗纪公园”。(图片来自网络)
其中,我家乡的万安桥是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它与汴水虹桥是同时代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间。
元祐年间是宋哲宗当政,新旧两派皆不讨好的苏东坡在此期间遭到贬谪,后来一路流放到海南岛。我有时会幻想,如果他当初流放到我的家乡,估计会天天坐在万安桥上,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日子过得逍遥自在。
关于这座桥的前世今生,是近年家乡实施乡村振兴后挖掘出来的,它迷住了我。
小时候,它对于我来说,仅仅是外婆家的桥,稀松平常。知晓它的历史后,每次行在桥上,都会感受到一条从北宋绵延而来的文脉在跳动。
所谓前世的乡愁,就是这样吧。
2.桥上的童年
万安桥所在的长桥村,是我外婆家。
从桥头拾级而下,沿着河边鹅卵石小道行走五六分钟,就到了我心心念念的外婆家。小学的每个暑假,我基本都在外婆家度过。和众多表姐表妹表哥表弟滚在一起,下河摸鱼,上山采野果,是童年记忆中最开心的事情。开学前夕,等父亲骑着自行车把我载回去时,我已经晒得像块木炭。
夏日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但是桥上凉风习习,我和小伙伴跑到桥上做暑假作业。还没做几道题呢,我们就开始在桥上奔跑,玩翻绳,踢毽子,偶尔会拿着母亲给的极少的零花钱,到桥那头的旧街买麦芽糖和冰棍。
男孩们呢,则站在桥下的岩石上脱光衣服,光腚跳进深潭。见有女孩过来,故意游到水浅之处,然后猛然站起,对着我们挤眉弄眼,见我们惊慌地四处逃窜,得意地一个猛子扎到水里。
几次三番后,我被他们惹烦了。有一次,当我看到又有一个男孩开始使坏时,干脆跳到岩石上,盯着他全身上下看,结果把他看毛了,赶紧把头扎到水里游走了。我哈哈大笑。
当年那个被我看毛的男孩,别来无恙?(图片来自网络)
回想起来,童年的夏日真是悠长啊,就像旧街上卖的麦芽糖,似乎可以无限拉长。
当时中国乡村物质普遍匮乏,所以小朋友们很馋,对食物有一种饥渴。有一年夏天,听表哥说不远处有一片村里种的橘子林,但是没人看管,可以随便采摘。于是约了两个小伙伴,挎着篮子就去了。半路上,一条硕大无比、黑白相间的蛇从低处的稻田里呲溜上来,横在我们面前,把我们三个小女孩吓得连滚带爬,纷纷跳到稻田里。
到了桔子林,由于我采摘时用力过猛,惊动了一窝马蜂,它们乌央乌央地朝我扑过来。等小伙伴们闻声跑过来时,我的脑袋已经肿得像个猪头,眼睛几乎睁不开了。
跌跌撞撞回到家中,外婆和大婆婆(妈妈的奶奶)心疼得不行,抱着我直抹眼泪。由于又惊又怕,我病了一场。记忆中,外婆和大婆婆每天都给我端药送水。她们坐在我床沿,摸着我的手,流着泪说,钰,要是我能替你生病就好了。
几天后,我又开始活蹦乱跳了,肿着半边脸,兜里揣着用血泪换来的战利品——几个瘦巴巴的桔子,来到万安桥上,和小伙伴们一起享用。果然,偷来的桔子就是比买来的好吃!
留在齿颊间酸酸甜甜的味道,是我对童年最后的记忆。也许,酸酸甜甜就是童年本身的味道吧。
我也曾是在桥上奔跑的孩子,一觉醒来,人到中年。(图片来自网络)
我从来没有见过外公,因为外公早在1960年就去世了。32岁的他,头天身体不舒服,次日就走了,病因不明。此后外婆一直守寡,含辛茹苦地养育六个孩子(其中一个早夭)。我没有见过外公,无法想象他的模样。很多年后,我在小舅舅家里看到了外公生前仅有的一张照片。年轻的他戴着一顶帽子,站在友人之间,歪着头微笑。我竟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也许因为我们血脉相连吧。就像泥里的莲藕和荷叶上的莲花,没有见过彼此,但笃信彼此的存在。
1986年,59岁的外婆由于脑溢血突发,溘然长逝。走时,她的眼角还挂着两行泪,可见对人间有诸多不舍。再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大婆婆伤心过度,精神一下子错乱了,从此蓬头垢面,到处乱跑。有一次,她居然颠着小脚,跑到河对岸的神殿里。大舅舅找了半天才找到她,非常生气。从此,大舅舅不让她出门。大婆婆终日用棍子敲打墙壁,大喊大叫。
1998年,大婆婆去世了。走的那天,她坐在马桶上,头垂在床沿,一头白发凌乱如草。我当时已经到北京读书了,没有回去奔丧,只记得母亲在电话里叹了一口气,说:她这一生太苦了,走了也许是福气。
外婆和大婆婆去世的时候,我甚至不知道她们的名字,遑论身世。直至前几年看了小舅舅写的家族史,才知道她们的名字和身世。顿时,一下子找到了与她们之间的连接,有血缘的天然亲切感,也有同为女性的悲悯。
我,母亲,外婆,大婆婆,在不同的时期都行过万安桥,万安桥见证了一个家族四代女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
3.桥上的女人
大婆婆有个很大气的名字,叫陆爱平,出生于辛亥革命(1911年)那年的除夕夜。
在她出生之前,母亲已经生了三个女孩,均被溺死。她出生后,家人大失所望,把她扔在鸭笼里,然后丢到茅厕,想冻死了事。她哭了一宿,大年初一一早还剩一口气。邻居觉得她命大福大,建议她母亲把她抱回来养。大婆婆因此捡回了一条命,在村里有了“鸭笼妹”的绰号。
奇怪的是,许是上天的惩罚,她的母亲从此不能再生育了,只有大婆婆这个独女。
12岁那年,她母亲强逼她缠脚。她的双脚被包上13层纱布,隔几天就揉搓一次,包得再紧一点。经过两年的摧残,她之前那双自由的天足变成了畸形的三寸金莲,这给她的一生带来极大的磨难。她让我想起了高耀洁先生的小脚,那个时代的女人,命运何其相似!
她14岁那年,她未来的丈夫、我的大爷爷(母亲的爷爷)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人告诉他,在一个叫前院的村子,明天一早8点左右,有个穿红衣服的女孩在河边洗衣服,那就是他未来的妻子。他醒来后记住了这个村庄的名字,一早就往那里走,果然碰到了一个穿着红衣服在河边浣衣的女孩。
那就是我的大婆婆。
次年,15岁的大婆婆被迎娶入门。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性格温柔,很快就赢得了家族所有老小对她的喜欢和尊重。19岁那年,她生下了我外公。外公三岁的时候,大爷爷得了一场重病,持续六年之久。小脚女人无法下地干活,为了生存,大婆婆变卖了所有金银首饰,甚至家里的酒瓮和打谷用的架子都卖了。
家徒四壁,只剩下一间破屋了。1952年夏天,一场大洪水把房子也冲走了。大婆婆望着激流中沉沉浮浮的木料,泪如雨下。
潺潺流水,是否还记得1952年那个小脚女人的绝望?(图片来自网络)
也就是在那场洪水中,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12开间,1954年地方政府出资重建。
那一天,万安桥的命运和一个小脚女人的命运重迭在一起了。
大婆婆天资聪颖,会看黄历,会背《三字经》,很多晚辈的名字都是她给取的,包括我。可惜她红颜薄命,一生下来就泡在苦水里。儿子儿媳和丈夫相继先她而去,最后她由于悲伤过度,心智错乱,人生最后阶段过得极其悲惨。
大婆婆离世已经24年,每次想起她来,我都会泪湿。1926年,那个15岁的小新娘披着红盖头,颠着一双小脚走过万安桥时,不会想到自己此后的人生如此艰难吧。我真想穿越回去,去抱抱那个15岁的小新娘。
外婆名叫郑菊英,1927年出生于富农家庭。解放前,她的父亲省吃俭用,置了不少田产,每年收租200担稻谷。“土改”时,田地被没收,被划为富农成分,全家挨批斗。外婆出嫁时,她父亲本来答应给她一头牛陪嫁,后来一算账觉得不妥,因为外婆是长女,下面有好几个妹妹呢,所以干脆不给了。
由于外公是个进步青年,一心想入党,所以主动和富农成分的丈人划清界限,外婆因此很少回娘家。
1960年,外婆决定给大舅舅抱个童养媳。大舅妈进门一个月后,外公就去世了,留下了34岁的外婆、六个孩子和两个老人。
小舅舅那时才四五岁,不懂事,饿得受不了就哭,还用头去撞桌脚或墙壁。外婆气得用竹枝把他打了一顿,打完后抱着他哭。后来,她实在不忍心看着孩子们挨饿,就回了一趟娘家。可她知道父亲太吝啬,不敢开口要东西,临走时,拿了娘家几斤大米和三斤黄豆。没想到,走到村口就被父亲拦下了,愣是把大米和黄豆拿回去。
这些事情都是小舅舅告诉我的。泪光中,我看到34岁的外婆背着一个空瘪的袋子,抹着眼泪走过万安桥。桥下流水欢唱,河边垂柳婆娑,可是这一切美景在她眼中都不存在,她的脑子里只重迭着家里六张对食物充满渴盼的嘴。
真的无法想象,一个34岁的寡妇,在那样一个物质匮乏的“大跃进”时代,是如何把六个孩子拉扯大,同时还要照顾两个老人。
因为实在无法养活六个孩子,1961年,外婆流着泪把我母亲卖给我奶奶做童养媳,价格是30斤地瓜粉(红薯粉)。
当时母亲才7岁,一派天真。一天,她在廊下择菜,动作麻利,被偶然到外婆家避雨的奶奶看上了,她提出要收母亲做童养媳。躺在病床上的大爷爷很喜欢母亲,死活不同意。几天后,外婆瞒着他,让奶奶偷偷抱走了母亲。
2020年1月,我回国照顾术后的母亲。一天,我和母亲在屋顶的阳台上晒太阳,母亲告诉我,她依稀记得那天被奶奶带走的情景。早晨外婆给她煮了稀饭,里面多了一些米粒,还给她换了一身干净衣裳。外婆说,等下有个伯母要来接她,去她家住一段时间就回来了。
奶奶来了以后,母亲就跟她走了。她踏上万安桥的那一刹那,回头看到外婆还站在树下,就哭了。
7岁的母亲,就这样生生地从原生家庭被带走了,从此进入一个陌生的家庭,开始了艰辛的童养媳生活。
当时听母亲说到这一段,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一个7岁的女孩,如果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无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何舍得让她去另一个家庭受苦呢。
那一天的万安桥,一定河水呜咽,寒鸦绕树。母亲的童年在那一天被掐断了,从此,只是作为一个劳动力和婆婆的受气包出现在另一个家庭。由于奶奶性格强悍刁蛮,母亲早年受了许多气,吃了许多苦。直至我的哥哥出生后,境况才略略有所改善。
2017年夏天,我陪父母去万安桥。站在桥头,母亲告诉我,她被抱走那天,地上铺的就是这些鹅卵石,她清楚记得它们的形状。那个7岁离家的女孩,如今已是头发斑白的老人了,五六十年过去,依然记得离家那天路上鹅卵石的形状,可见那个早晨在她生命里留下多深的烙印!
2017年,父亲和母亲在桥上合影。(林世钰 摄)
当时她不知道,她将去的那个家庭,一个十岁的男孩和她一样紧张,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和别人口中的小媳妇相处。转眼几十年过去,当初被命运强扭在一起的男孩和女孩,重新回到万安桥的时候,两人的生命已经重迭了大半个世纪,成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母亲2020年动了一个大手术,今年6月又得了脑梗,出院后变化很大。经常灯开了忘关,菜切了忘炒,出门道路复杂一点就不知道怎么回来。父亲今年1月也动了一个大手术,切掉两片肺叶,走路爬楼经常上气不接下气。即便这样,他依然精心照顾母亲。母亲一出门,他就紧紧跟在后面,生怕她走丢了。
“我和你母亲在一起六十多年了,我对自己的生命可以看得很通透,但对你母亲一直放不下心。”电话里,父亲说的这句话让我潸然泪下。
到了我这一代女性,童年时代依然物质匮乏,但至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凭着自己的努力,我考上了大学,从小镇走到了城市,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跃升。
1992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当时父亲在万安桥所在的长桥乡政府工作,我在老家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后,迫不及待地跑到长桥,将喜讯告诉了父母。母亲比我还高兴,说要把好消息告诉河对岸的舅舅们。
那天,母亲难得穿了一条齐膝的黑裙子,紫色上衣,满面春风。我们经过旧街时,母亲买了两根顶花带刺的黄瓜,到桥下的河里洗了洗,然后和我一起坐在万安桥上啃了起来。黄瓜脆生生的,像一段即将开始的崭新的生活。
凉爽的溪风把母亲的头发吹起来了,露出耳后白皙的皮肤。我第一次发现,原来母亲长得挺好看的。
母亲带着我,到她家族的各户人家转了一圈。听着大家的夸赞,她笑得合不拢嘴。多年后我才明白,她7岁被迫离家,心里一直有个空洞。那天的巡村,可能多少填补了那个悲伤和怨恨的洞。
2016年夏天回国时,我第一次带11岁的女儿去看万安桥。看着她快乐地在桥上奔跑,我真羡慕她——出生在中国最好的城市,从小物质充足,亦不缺爱,8岁就可以到另外一个国家生活,面对那么辽阔的世界。而她的前几代女性长辈,拼尽全力,也很难过上普通正常的生活。
2016年,我在万安桥上。
当时想,等到女儿18岁的时候,河畔青芜堤上柳,我就可以“独立小桥风满袖”,对女儿细说从前,让她知道自己生命的来处。可惜廊桥一夜之间毁于大火,烧掉了我与过往的连接,对故乡的念想。那么多的记忆,那么多的疼痛,那么多的甜蜜,顷刻之间化为灰烬。
伤心桥下,碧波依旧漾绿,只是,那座桥已然隐没水中,如惊鸿一瞥。
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更大的破坏似乎随时都可能到来,美好事物的失去只在瞬间。我还没来得及去云南香格里拉和法国巴黎圣母院,它们就毁于大火;我还没来得及去斯里兰卡,这个国家就破产了;我还没来得及和一个好友道别,她就消逝在四月的海水中;我还没来得及饱满地去爱,这个世界就慢慢老了……
所以,一切要趁早。爱你所爱,做你喜欢的事情,去你喜欢的地方旅行,为遇见的每个陌生人祝福。
还好,那个15岁的小脚新娘,那个34岁的寡妇,那个7岁的童养媳,那个17岁的女大学生,她们都安静地沉潜在我记忆的最深处,永不消逝。
回复
举报
发帖
快速回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浏览过的版块
美食厨房
机票邮轮
城事杂谈
买车卖车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电子邮件
kefu@58.ca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