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写在JaneStreet实习之后
又是一年quant申请季。周围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考虑/进入这个行业,而我在经历了一个无比痛苦的暑假后决定彻底远离。正应了《围城》里那句话,“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之所以想开一个帖子记录我的体验、想法,除了分享信息、为大家准备面试之余提供一些消遣读物,更是因为这些经历和想法或许能为与我背景、经历相似的人带来一丝参考和思考的空间。
【关于我的背景】
参考我的前两个帖子。如果你是本科生,请忽略掉我的体验和想法,那大概不适用于你。
【关于JS】
[*]JS是一家trading firm, 和2sigma, de shaw, citadel这些hedge fund在市场上的角色很不一样。而即使同为做市商(market maker),JS和citadel securities也是截然不同的公司。这是由于它剑走偏锋的trader文化:这种文化在整个华尔街都是独树一帜的,并且JS打算长期保留这种文化
[*]这种文化的一个直接影响是,JS虽然招很多不同类型的实习生,但核心是trading intern。就NYC office来说,近年大概每年100个左右。另一个大类是software engineer intern,人数基本持平。和其它公司不一样的是,research intern极少,通常是个位数,并且基本是本科生(PhD大概1-2个)
[*]Trading intern的构成:基本上是top美本(藤校和理工科强校如Berkeley, CMU) 的junior,也会有一些特别聪明/自信的sophomore/freshman。ABC数量奇多,甚至感觉超过白人的人数。有少量加拿大的本科,基本都是Waterloo的。PhD数量一般小于10%。陆本+北美PhD数量极少,24summer有4个,23summer可能是0个
[*]Trading internship program: 内容很丰富,但核心问题只有一个: "how to do good trade?" 对JS而言,这个internship program的唯一意义在于:选拔最有天分、最teachable的人,培养他们的trading intuition,为之后他们全职回JS工作打好基础。这些是通过大量mock trading game来实现的 --- 在JS基于excel开发的mock trading system里面,intern被打乱分配成不同组,两两配对合作做manual trading,在虚拟市场上和其它队伍以及一些系统设计的参与方进行竞争。整体节奏非常快:每轮游戏大概持续2-4分钟,不会给充分的时间思考,而是要求think-on-the-fly,以及在游戏结束后的复盘阶段积极地和团队(包括1-2个教练)分享想法。可以说,mock trading game的表现是是否能留下来的最主要因素 --- 其它公司最为看重的project,在JS是非常minor的 (虽然每个intern都会在两个desk上各做一个desk project)
[*]JS的组织架构: mostly divided by desks (financial products, such as equity, option, ETF, ADR, commodity, etc)。ADR是最早的几个desk之一,ETF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是王牌,option也非常competitive。近年来逐步扩展业务至新的产品(如crypto)和新的地域。每个desk下会再分subdesk,共享infra,不是竞争关系。不同desk之间差异非常大。有的desk是fully systematic trading,如equity。有的desk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manual trading(这也是为什么mock trading如此重要),比如option。某种意义上说JS甚至不是quant,至少不是人们一般认知里的quant
【Why JS is attractive to most people?】
[*]Brand: extremely good PnL, one of the top players on the Street and are still growing at a crazy pace
[*]Pride: interning at JS has become a culture at top schools in US. It is a badge of honor, and is perceived as "much cooler than doing a PhD"
[*]Vibe: rumors like "nice people", "collaborative culture" etc
此外,即使在JS过了无比痛苦的一个暑假,我还是认同:what JS teaches you about trading, you cannot learn elsewhere. 一些在trading中总结而来的principle,或许也可以transfer到人生的很多方面。
【Why JS is such a bad place for me?】
我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适合”
[*]对这些trader来说,trading不仅仅是工作,而是已经深深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的性格和思维方式高度同质化,而我很清楚自己不想变成那样的人。比如说,market making常被用于表达不同观点。People can literally make a market on everything,从下一班公交车的到达时间,到美国大选的结果都能下注。我本身不是那种在生活中经常有强烈观点的人,所以很难理解、也无法接受这种做事方式。另外一个例子是:当你赢了一个trader 33刀,他并不会直接给你钱,而是会随机抽一个1到50的数字,如果小于等于33就给你50刀,否则一分不给。这对应于trading里的randomness和EV......
[*]经过科研训练的PhD性格和二三年级美本学生的性格有很大差异。美本普遍更吵、更aggressive、好胜心强;而PhD则更安静、内敛、温和。但JS对所有实习生的标准是一致的,没有因人而异的考虑。
[*]微歧视。中国人在NYC office绝对是minority,我几乎没见过一个full-time的纯正中国人。有些ABC和白人 (both intern and full-timer) 对中国人非常不友好,有意无意地无视和排挤是常态。有个trader甚至直接对一位中国intern说:"你的英文说得太烂了"
[*]另外,JS的research和传统意义上的科研完全不同。JS看重的只是trading intuition,而不是深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根本不会给你很多时间思考:第一个desk project只有三周,掐头去尾只有10天可以工作。
[*]总的来说,PhD和中国人在JS像是双重debuff。想要解决后者的问题,至少得从美高开始,让自己有更长时间融入美国文化,仅仅美本可能还是不够。前者的话,我认为JS就不应该招PhD,而读完PhD再去JS也是完全浪费了这五年的时间。
【Why not consider companies like Citadel Securities?】
我觉得citsec和JS在文化上显然有所不同(research v.s. trading)。但在回答上面这个问题时,我也有一些其他的考量。具体地说,刚刚过去的 NeurIPS,我在citsec的event上问了某位QR三个问题:
Q1. What's citsec's role in the market? More specifically, what kind of social value does your work actually produce?
Q2.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ocial welfare, do you think the level of talent concentrated in the quant industry is really justified by the amount of value it brings to society?
Q3.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10 years? What kind of work do you imagine you'll be doing then?
我暑假在JS时也曾向他们的trader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JS甚至花费了整整一个暑假试图说服实习生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很遗憾的是,他们不仅没能让我信服,还给我留下了一种非常虚伪的印象。具体来说,他们的回答套路大致是:
A1. 我们创造流动性 (create liquidity),让市场更有效率 (make market more efficient),让价格更公平 (make price more fair),等等-baidu
A2. 你在quant赚了很多钱,也就交了很多税,而且你可以捐钱
A3. 对于十年后的未来,他们一般会卡壳,然后随便说一句“会继续在quant工作”
我本以为这套模板回答是specific to JS trader的,因为他们毕竟经历了相同的洗脑。结果citsec的QR给出了一模一样的回答,包括捐钱。
我觉得working in quant can be very well justified by personal reasons.
1) Make more money and live a better life and be able to support family
2)Workwiththosebestmindsintheworld
3)Workonthemostintellectualchallengingproblems
但我也认为自我欺骗并不是聪明人该有的态度
【结语】量化行业之于许多人像是一座闪耀的高门门外的人千方百计想挤进来只为一睹这座“城”里的荣光与财富;而门内的人却常在无声的高压与同质化的思维中被磨砺与消耗当我们聚焦于高薪、地位与智力游戏时往往忽略了对自我价值、人生意义的衡量这篇记录不是为了颠覆行业对错的判断而是为了提醒每位即将敲门或已在其中的人:在这场精英博弈中如何在看似非黑即白的规则里为自己留存一片精神的余地?愿那些思考过、挣扎过、反省过的人最终能在自己的选择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方向。
页:
[1]